这一辈子,都是住在窑洞里,砖窑,石窑。窑洞都是老窑洞,几十乃至上百年的历史。可说是老窑洞,其实,它也有年轻的时候,但不管它是刚出生,中年,壮年,还是到了风雨沧桑、老态龙钟的时候,它都是那么一副灰苍苍的模样,就像黄土高原上那低矮粗壮的汉子,粗鲁着,拙朴着,却又不失豪迈地向着天空挺立着。前些年,社会进步了,时代处处泛新潮,孩子们便嫌这窑洞老气,土气,赶不上现今时代发展的潮流,于是,便请人为它用瓷砖贴面,还用钢筋水泥筑了前檐,下一番工夫想为它改头换面,但这窑洞依然是拱形窑口,敞口的木门木窗,兀自坚守着它传统的古朴,不改当年风度。
窑洞里总有一盘长长的土炕,像一个高高的巨人横躺了躯体,很霸道地占据了一块大大的地面。炕上也没有规矩,过去穷的年代,只铺一张席子,光光的,孩子们就在上面爬;70年代以后,换了一块满炕的绿色油布,油光闪闪的,为窑洞里增添了色彩;现如今,铺上了褥子和毛毯,上面还铺了一块红红的大花床单,花色鲜艳,也就更显得有了生机。可被子就堆在窗前的炕角,小方桌放在炕后,还有一些其他随手要用的零碎杂物,炕上就经常杂乱无章。至于祖辈攒下的几件家具,板柜、立柜、案柜、厨柜,还有水缸、面瓮、米罐和天天洗手洗脸的盆架,在炕前屋后的空间里摆放着。每到过大年“扫窑”的日子,老伴就穿上一件像“忆苦思甜”般的旧衣服,拿着笤帚、小铁簸箕,还有盛了水的面盆和抹布,搭上一天的工夫,认认真真地进行一年一度的卫生大清理。把几件老式家具挪过来,搬过去,学着年轻人家里的样式去摆,可怎么也摆不出个像模像样的体统,总是“东施效颦”,给人一种丑陋的感觉。可几十年就在这方天地里生活,看顺了眼,麻疲了神经,也就不觉得有什么不顺眼和不自在。日子就这么默默地过着,从在炕上放一个小方桌一家人围着一日三餐,夜里点一盏小油灯照亮,到进入现代电气化的文明,几度风雨,几度春秋,这窑洞还真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,也让一家人一年四季生活得称心如意。春天、秋天自然是和平温馨的,舒服得没话可说。冬天,外面纷纷扬扬地下起了鹅毛大雪,“山舞银蛇,原驰蜡象”,西北风又呼呼啦啦地嚎叫起来,滴水成冰,可在窑洞的炉灶里点燃几把柴禾,呼呼隆隆地一阵子响起,带着柴烟味的热浪便扑面而来,浑身顿觉暖融融的。夏天,红炎炎的太阳在外面晒着,烤得人起一层鸡皮疙瘩,火烧火燎地难受,可身子刚进入窑洞,立马就是一阵沁凉,浑身爽爽地,汗水也没有了,而且,越往窑后走就越觉得凉快。拿张小凳坐下,不知了日月星辰,成神成仙般地就再也不想起来了。
也羡慕过别人家住的单元楼,平平整整的,装修得楞楞角角都像雕刻过了似的,画图一般,各样家具摆设得也都恰好到位,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。美观大方,好就是好,可总觉得像浓妆艳抹衣着华丽的贵妇人,有沉鱼落雁之容,却沾不得尘,见不得土,一副装出来的洋派头。进屋,就得先换鞋,蹑手蹑脚地走进去,坐在哪儿都得正襟危坐,一副君子样相;往起一站,还得急急回头去看刚才坐过的地方,是否有了皱折,抑或是沾上了尘土。而且,几个卧室连在一起,厨房、卫生间毗邻,我甚至觉得,就连说话也“不敢高声语”,压低着声儿,哪能有着洒脱和自由?每日生活在这样的空间里,就像戴着枷锁,浑身拘谨,约束,实在让人受不了。
我是个土人,从小到大,到老,习惯了本土的拙朴色彩,也就浑身沾着土气。虽然也去过大城市上学,也住过大城市里的豪华宾馆,但总觉得在那里是或长或短的过客,并不是在那里稳扎稳打地过日子,梦里总还是想着自己的那土头土脑的简陋窑洞。
总忘记不了小的时候,也就十三四岁吧,还是住在旧时临街的几孔砖窑洞里。母亲病了,每天晚上服侍母亲睡了以后,我便把那盏小油灯端到窑后脚地的小方桌上,拿个小凳坐下来读书学习。夜深了,院里没有一点响动。那时候,县上常在河滩里枪毙罪犯,每天夜里,南山上就会传来野狼鬼哭一般的嚎叫,小油灯的光亮幽灵般地不停闪烁,我仰头看看黑黑的拱形窑顶,心里觉得踏实,也就没有了一点恐怖感。埋头继续学习,直到狼停止了嚎叫,灯油也快熬干了,才去上炕睡觉。
总忘记不了在那困难的年月,长长的炕上睡满了一溜孩子,起先是自己的子女,后来就是外孙、外孙女。每到晚上,他(她)们睡下来,我从前往后或是从后往前,数着一个个黑黑的小脑袋,数够数了,也就知道他(她)们一个个都睡下了。就在这条土炕上,孩子们一个个从学爬,玩耍、学习、睡觉,一天天长大,然后走出窑洞到社会上摸爬滚打,闯出一份天下,奉献出自己的才华。
忘记不了在窑洞里的成长,忘记不了在窑洞里度过的苦难,忘记不了窑洞里经历的岁月沧桑……
几十年的时间,我在这窑洞里“迎来日出,送走晚霞”,度过生活的坎坷,分享人生的甘甜。如今,年届近九,我仍然住在自己的这孔窑洞里,享受着迟暮年华的幸福,这窑洞就是我人生苦辣酸甜的见证。我和这窑洞成了至交,日日相伴,有了深情,“情人眼里出西施”,看着一切也都顺眉顺眼的,所以,也就但愿人生不老,窑洞陪着我岁月静好。
作者简介:
李玉山:中国散文学会会员,山西省作协会员,黄河仙子的传说传承人,《大宁文化》主编。专著有《情满太行》《黄河仙子传奇》《日月凝眸》《日月流韵》等12部,主编、编审省内外他人文学作品20余部。部分散文入选《当代10名作家散文今选》和《中国散文大系》,多次获国家和省市级文学作品奖,获省、市“五个一工程”奖。曾获临汾市首届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。
编辑:郭鹏